第27章 胡惟庸案件(2)
第27章 胡惟庸案件(2)
第(1/3)页
胡惟庸死了,这个结果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现在他正坐在自己的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们,这些可怜的幸存者,他们和胡惟庸同朝为臣,或多或少都有些接触,眼看着自己的同僚们一个个被拉出去杀掉,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
该结束了吧,我们只想活下去。
朱元璋却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不要急,好戏才刚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仅一个月,就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净利落,这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他是早有准备的,就如同《水浒传》的宋江,晁盖死后无论如何不肯继位,一旦“勉为其难”答应了,立刻就能组织大型庆典。
无论如何,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丞相这个让人讨厌的职位终于消失了,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对于他的王朝和他的子孙来说,这将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介绍一下为什么丞相这个职位是必须存在的。下面我们将开始讲述。
丞相是怎样炼成的
有人曾对我说,知道历史表象就好,无需知道历史本质。把故事讲明白就行了,至于原因,是无关紧要的。
是的,故事是有趣的,原因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更有价值。
对很多人而言,诸葛亮和刘伯温是两个神人,他们往往能够预见到事情的发展方向,即使住在农村里,一年进不了几次城,也能够知道天下大势,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走向,如诸葛亮之与“隆中对”,刘伯温之与安丰之战,坐在炕上,盘着腿就能预知未来。
因为他们知道故事,而且了解原因。所以,他们才无比强大。
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畏惧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来,他们就不会再害怕。但在时间机器没有发明之前,我们还是只能向诸葛亮和刘伯温同志学习,比如当我们知道了地主怎样炼成的规律后,下次当你看到史书上的某位农民领袖起义,你不需要再往下看,只要这人没有在起义过程中被人干掉,你就能肯定,下一个王朝中必然多了一个地主。这就是内涵的力量,无比强大的力量。
就此开始吧,这次我们的主角还是张三,他刚刚当完了地主,这次我们仍然用他当主角,但在丞相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当丞相,而是要先当村长。
张三当上了某村的村长,他就要开始管理,每天他会从村东头逛到村西头,看甲家的门有没有锁好,乙家的两口子有没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两三趟,完事后回家睡觉,这就是村长的管理生活。
不久,张三当上了乡长,乡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于是他开始两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给村长负责。
由于工作出色,张三当上了知县,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时间要用来批示乡长们的报告,并完全信任他们。
之后张三不断升官,从知府到布政使,再到丞相,全国都归他管(我们假设没有皇帝),这下子张三就忙了,他连看奏章的时间都没有,每天见无数的人,忙到晚上还没完,各个部门的头头脑脑都要找他,而他一个人要对这些部门的提议做出决断,他实在太累了,于是他找了一个人帮他的忙,并把自己的权力分一部分给他。
大概情况就是这样,张三的位置就类似皇帝,他找来帮忙的那个人就是现实中的丞相。
由于全国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把一部分权力交给他。
相信大家已经理解了丞相的由来,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政治学上一个非常深刻的理论——分权制衡理论。
历来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们并不比朱元璋差,却都使用了丞相制度,作为皇帝专制的封建社会,皇帝是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权力交出去的,因为一旦将权力分给别人,自己就有被制约的危险。但皇权的无限扩大性与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导致丞相制度的产生。
说到底,丞相确实是一个讨人厌的家伙,他不断地给皇帝提意见,并且还能反驳皇帝,作为皇帝是不会喜欢这个家伙的,他认为,这个人只不过是自己招来干活的一个打工仔,自己给了他工作,给了他权力,但这个人却什么都要管。
他不但要管国家大事,还要管自己的私事。想修个房子他要管,说是费钱;想出去玩他要管,说是劳民。甚至有些过分的家伙,连自己吃饭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不但要管,还振振有词,美其名曰“为了陛下身体着想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