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3)

第(1/3)页

而朱棣也从他们那里知道了很多远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他还得知在更遥远的地方,有着皮肤黝黑的民族和他们那神秘的国度。

    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但可以探访以往不知道的世界,还能够将大明帝国的威名传播海外,顺道做点生意,何乐而不为呢,虽然出航的费用高了点,但这点钱大明朝还是拿得出来的,谁让咱有钱呢?

    于是,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郑和继续着他的远航,此后,他分别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冬、永乐十五年(1417)冬、永乐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这五次的航海过程与第一次比较类似,除了路线不同,到达地方不同、路上遇事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所以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郑和在之后的五次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已经转变为了和平交流和官方贸易,当然他和他的舰队在这几次航程中也干过一些小事,如下:

    1.调节国家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暹罗与苏门答腊);

    2.收拾拦路打劫,不听招呼的国家(锡兰山国),把国王抓回中国坐牢(够狠);

    3.带其他国家国王到中国观光(苏禄国代表团,国王亲自带队,总计人数三百四十余人,吃了一个多月才回去);

    4.带回了中国人向往几千年的野兽——麒麟(后来证实是长颈鹿)。

    (这么总结一下,发现这些似乎也不是小事。)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不像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如那位锡兰山国王,后来也被放了回去),从不仗势欺人(虽然他们确实有这个资本),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发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绝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bqduo.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