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6章 斗争技术(2)

第(2/3)页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儿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扯!五天之内,把名字报来!”

        事儿大了,照这么搞,别说升官,能保住官就不错,韩一良回去了,在家抓狂了五天,憋得脸通红,终于憋出了一份奏疏。

        很明显,韩一良是下了工夫的,因为在这份奏疏里,他依然没有说出名字,却列出了几种人的贪污行径,并希望有关部门严查。当然,他也知道,这样是过不了关的,就列出了几个人——已经被处理过的人。

        反正处理过了,骂绝祖宗十八代,也不要紧。

        这封极为滑头的奏疏送上去后,崇祯没说什么,只是下令在平台召集群臣,再次开会。

        刚开始的时候,气氛是很和谐的,崇祯同志对韩一良说,你文章里提到的那几个人,都已经处理了,就不必再提了。

        然后,他又很和气地提到韩一良的奏疏,比如他曾经拒绝红包,达几百两之多的优秀事迹。

        戏演完了,说正事:

        “是谁送钱给你的?说!”

        韩一良同志蒙了,但优秀的自律精神鼓舞了他,秉承着打死也不说的思想,到底也没说。

        崇祯也很干脆,既然你不说,就不要干了,走人吧。

        韩一良同志的升官事迹就此结束,御史没捞到,给事中丢了,回家。

        然而最伤心的,并不是他,而是崇祯。

        他不知道,自己如此坦白、如此真诚、如此想干点儿事,怎么连句实话都换不到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回答。

        但要说他啥事都没干成,也不对,事实上,崇祯二年(1629),他就干过一件大事,且相当成功。

        这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疏,请求清理驿站。

        所谓驿站,就是招待所,著名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先生,就曾经当过招待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bqduo.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