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进步和守旧(五)
八十九 进步和守旧(五)
第(2/3)页
里头,就是想建立全脱产的学校体系。然后用全新的劳动者全面替代旧式劳动者。
而肖墙同志的农业计划则是另外一种路线。完善和发展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关键点上实施“工业反哺”。当人民有了科技需求的时候,政府恰如其分的进行科技支持。这是一种渐进的模式,也是一种完全符合供需的模式。强制性的推广人民必须从头学起的东西,还不如促进农民已经熟悉的各种生产模式的全面进化。
肖墙并不知道陈克对这个政策的看法,他有点惴惴不安的向陈克介绍了自己的全盘安排。土改彻底改变了现在根据地的土地所有制之后,政府以农民需求为主导,而不是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稳定发展。
陈克理解的很快,他也很支持。正在研究整个计划的时候,根据地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也报上来了。
淮海省有1200万人口,安徽省有1850万人口,湖北省有1950万人口,江西省有1100万人口。根据地总人口有6100万。这个统计的误差估计在2%到4%之间。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算差。
在21世纪,中国人口接近14亿,河南人口就有一亿。统计出整个根据地四个省不过6100万人口的数字,陈克真的被震惊了。
1911年,大部分人是活不过60岁的,根据地统计的结果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只有接近70%的比例。总数有4000万。也就是说,根据地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的极度匮乏”。
中国出现劳动力极度匮乏,对穿越者是个很大的刺激。陈克不得不仔细研究了一下当前的局面,才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
如果按照人均400斤粮食的基本生活水平,以亩产300斤来计算,就需要8200万亩耕地。实际上根据地四省的可用耕地面积接近两亿亩。已经确定的耕地也有一亿六千万亩。
这个数字很好看,实际情况则大大不同。能确保亩产超过300斤的都是上等的水田或者水浇地。这个数字只占到整个耕地面积的三成。也就是说只有五千万亩。这个数字还是因为人民党在安徽大力兴建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湖北本来好地就多。
历史上一五计划里头,全国新增了近两亿亩水浇地。这是一个怎么形容都不过份的伟大成就。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证明了当年的土地品质到底有多差。
安徽省农业厅厅长肖墙不是个坐办公室的官僚,他是老牌政委。上任以来,肖墙跑遍了整个安徽。安徽水灾多,旱灾也多。想保证水浇地的稳定生产,就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就需要人手。
身为军人,肖墙计算的结果是,需要100万左右的常备工程兵,经过五年建设,才能够实现安徽基本的水利工程。这还不包括铁路,公路方面需要的人力。
100万人与4000万成年人相比,看似不多。可是这4000万人中间,至少有2500万女性和体力不佳的人根本不适合这种工程兵工作。也就是说,整个根据地四个省里头,十五个壮劳力当中,就要抽调一个搞基础建设。这是一个可怕的比例。放在安徽省,那就是至少五个壮劳力当中,就要抽调走一个,进行数年艰苦的基础建设。
根据地四个省现在各类军队也不过20万。就算以这支军队为核心,也得扩军四倍以上。这也不可能光修建安徽一省,其他三个省同样需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
从结果上看,如果能够达成最终的目标,那自然是看着欢欣鼓舞。问题是想组织这么一场可怕的建设,巨大的投入令人发指。
陈克也曾经站着说话不腰痛的批评过当年毛爷爷指示下的大规模水利建设“科技含量不高”,“全面考虑不够”。不过他自己站在根据地领导者位置上之后,陈克很清楚,现在他建设的大批基础水利建设,只会是“科技含量更不高”,“全面考虑更不够”的。但是没有这些基础水利建设,保障稳定供应粮食已经不再是幻想,而是一种实打实的“幻觉”。
手里头就这么6100万人口,到底怎么有效的发动群众,这是摆在人民党面前的艰苦任务。
“同志们,这次人口普查做得很好。我们终于知道根据地到底是什么样子了。”陈克不强调困难,而是以表扬为先导。
没有人太高兴,第一次知道了根据地比较真实的情况之后,很多同志都感到不可思议。当年大家在一无所知的时候,就敢跟着陈克举起了革命的旗帜。对着旧中国发动了进攻。一个百十人的小政党,几年时间掌握了这么大的地盘与人口。这才是最大的不真实吧。
陈克曾经对大家讲述过欧美其他国家的情况,人民党也已经开始派遣干部轮流到欧美考察。说是考察,其实主要是去体验。看看欧洲工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bqduo.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