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哑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章 菩提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2章 菩提子

第(2/3)页

。而作为回报,这几家被请来的古董商,都是要随故宫的古董南下的,倒是要比自己单独上路安全稳妥得多,至少不用去另外自己找车票或者船票了。

        魏长旭和苏尧是两个小孩子,老板是不放心把他们单独留在店里才带来的,只要他们乖乖地坐在一边不添乱就没人理会。魏长旭倒也不甘心就那样傻坐着,带着苏尧这个跟屁虫也帮帮递绳子搬搬棉花谷壳送送剪刀什么的,也懂事地不去碰那些珍贵的古董,生怕不小心弄坏了,卖了他们都赔不起。

        魏长旭嘴甜勤快,苏尧腼腆乖巧,两个孩子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喜爱,而魏长旭也在几天后得到了允许,可以去翻看那些不装箱的古董。当然即使是那些被淘汰的古董,他也不能随意带走,但只是看看也没有什么。

        这一天,他翻出来很大的一箱珠子,他抓了几个去问老板,才知道那是一箱菩提子。

        “菩提子?是英华殿院子里的那棵菩提树结的果子吗?”魏长旭想起那棵郁郁葱葱的菩提树,在盛夏的时候,就像一柄绿色的大伞亭亭如盖。经常听古董店掌柜们聊天的他其实了解得很多,他知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修成正果顿悟成佛的故事;也知道菩提在佛家用语中,是觉悟的意思。

        “不是,菩提子是一种川谷草结的果子,产于雪山。菩提子有许多种类,最适合做念珠。”老板伸手拈起一颗菩提子,细细端详道,“你看这念珠表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宛如繁星托月,整颗菩提子成周天星斗众星捧月之势,故名星月菩提子。这也是菩提子的四大名珠之一。”

        “啊?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不装箱一起带走啊?”魏长旭一听就急了,他天天去翻看那些被淘汰的古董,也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总觉得要带走所有的东西不扔下一个才更好。

        老板拨弄着魏长旭手中的菩提子,淡淡道:“那箱菩提子我之前也看到过,应是这么多年宫中的收藏,还未编成串的散珠。这是银线菩提、佛眼菩提、凤眼菩提、天意菩提……喏,虽然种类很多,也很难得,也许也被高僧加持过,但菩提子乃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只要川谷这种草不灭绝,就会有更多的菩提子结出来,并不那么珍贵。”老板神色淡然,语气中却透着说不出的萧瑟意味。他直起身,望着那些陆续被装箱的文物古董,叹了口气道:“可是你看那些瓷器,烧制的秘法已经失传,那些玉件摆设,琢玉的师傅已经过世。那些都是真正的传世珍品,碎一件就少一件啊……”

        “这……”魏长旭咬了咬下唇,想要说这一路不会出问题的,但也知道这是自欺欺人。这些天里,在故宫忙碌的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即使知道前路茫茫,也要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

        老板只是偶发感慨,很快就回过了神。他摸着魏长旭的头,知道这个孩子喜爱古物到了一种走火入魔的地步,反而开解道:“佛家讲有六道轮回,人是终将要死去的,器物也是会消亡的,所以一切要看得淡一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尽心尽力了就好。”

        魏长旭听得出这句话里饱含沧桑,他抬起头,发现老板正定定地看着不远处正在捧着古籍翻看的苏尧。

        这一刻,老板的眼中,有些他看不出来的复杂意味,直到他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这一幕,都参悟不透。

        虽然被冷酷地告知这一大箱菩提子不能被带走,魏长旭也并不放弃,他执意找到了院长,得到了允许之后,便和苏尧开始了一项任务。他们俩用纸叠了方包,在里面放上一颗菩提子,在每封一箱文物的时候,都往里面虔诚地放上这个纸包,祈祷这些菩提子可以保佑这些古董不会遭受意外。他们还抽空把菩提子串成手钏,给每个工作人员都发了一串,祈祷可以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魏长旭自己戴了一串棕色的太阳菩提,苏尧是一串白色的雪禅菩提,老板则戴了一串金钟菩提。

        然后,在1933年2月6日,故宫第一批文物古董开始正式装车起运。

        尽管在最开始,魏长旭就知道这一路并不好走,但他也没能想到,居然会一路坎坷至此。

        他们险些连北京城都没出去,装载古董的车辆一出故宫大门,就被一直守在门口的学生们包围了。好不容易一路艰难地挪移到了火车站,气氛也越来越失控。有激进的学生甚至直接躺在铁轨上,用卧轨来阻止国宝离京,馆长好说歹说发表了一阵演讲才把他们劝走。又因为之前报纸上把国宝南下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火车途经徐州之时,居然还有匪众出没想要抢劫国宝,结果这些亡命之徒真枪实弹地和当地军队打了一仗,发觉没有油水可以沾,才不甘心地离去。

        装载文物的两列火车一直到第四天,才好不容易到达了南京下关,之后又有命令下来说古董要转运洛阳和西安。一起随着火车南下的其他古董店主,都纷纷带着自己的东西离去。魏长旭知道老板估计也会如此,但他却一点都不想走。

        他还没看到这些国宝安定下来,又怎么肯轻易离开?

        虽然他一个字都没说,但老板还是看透了他的心思,把他和苏尧留了下来。

        “老板怎么自己走了?”苏尧拽着魏长旭的衣服,特别的不高兴,小嘴撅得都能挂酱油瓶了。

        “乖,老板他去处置哑舍的古董了,他会回来的。”魏长旭却很高兴,自己还可以留下来。他细心地把苏尧脖颈上的白玉长命锁放进他的衣襟里,财不外露,尤其是在这样混乱的年代。

        三

        故宫的古董一直停放在南京下关火车站,直到两个多星期后,才用船转运到上海。期间北京故宫的文物前后五次分批运到,包括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处的古董。魏长旭因为取得了工作人员的信任,已经可以帮得上忙,和苏尧两个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到最后文物古董最终的数字统计出来,所有人都默然无语。

        一共19557箱,上百万件文物古董。

        魏长旭被这个数字狠狠地震撼了一下,这还是大家挑拣过的,无一不是极其珍贵的宝贝。

        但他现在完全没有办法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珍品,在偌大的仓库中,堆满的是整整齐齐的木箱,空气中盈满的是令人难受的灰尘和棉花味道,但魏长旭心中不禁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

        到底一个民族,是要破落到何种地步,才会被迫做这样声势浩大的文化迁徙?

        而到底要到什么时候,这些珍品才能免于被蒙尘,重新擦拭一新地摆在展馆中供人观赏膜拜?

        他……还能有看到那个景象的一天吗……他能保证这些珍品都一个不漏地继续存在于世间么……

        “旭哥?”苏尧敏感地察觉到魏长旭低落的心情,不安地拉了拉他的衣角。已经换成粗布麻衫的苏尧,虽然还是白白净净,但由于这些时日的颠沛流离,已经瘦了许多,本来圆润的鹅蛋脸已经瘦成了尖下巴。

        “不怕,我们会赢的。”魏长旭把苏尧搂在怀里,喃喃自语地说道。

        像是在说服对方,更像是在说服自己。

        但现实永远比人想象的还要残酷。

        有人开始别有用心地散布谣言,说院长易培基先生监守自盗,从北京城运出这些古董是要卖给外国人的。三人市虎,曾参杀人,还真有人信以为真,事情也就传得越发有鼻子有眼,连南京政府都发了传票,要法院择日开庭审理。期间辛酸自不用提,有好几人被连累下了大狱,无处伸冤,很久以后才被释放。

        老板在几个月后到上海寻到了他们,就再没有提出离开,而是留下来参与了文物保管工作。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南京政府终于把朝天宫库房整理了出来,故宫的文物古董也从上海回到了南京。魏长旭此时已经是少年人了,瘦长的身材还在不停地拔高,苏尧也已经快要满十岁,越发的腼腆内向。他们和文物古董一起顺利到达南京后,陆续又做了一年整理工作,当所有人都以为可以安定下来,已经十三岁的魏长旭甚至动了念头想要离开参军了,可1937年却并不平静。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北平沦陷。

        随后的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

        战火已经烧到了南京附近,有时候仰头看天,都能看得到天边那抹像是随时都能压下来的厚重乌云,压抑得让人无法喘息。

        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故宫博物院就做出决定,继续迁移文物,第一批14日早上就迅速转往长沙。老板当时就想让魏长旭和苏尧跟着第一批文物离开南京,但魏长旭知道老板定是不肯最先走的,强硬地陪他留了下来。文物陆续转移,但大体上一共分了三路,南路前往汉口转运长沙最终到安顺,中路去往宜昌转运重庆最终到达乐山,北路是经徐州、郑州到达西安。魏长旭他们最终选择了坐火车北上,据说最后中路的那批九千多箱文物,一直在南京滞留到12月8日,才终于搭上了黄浦号轮船,离开了南京。

        而五天后,南京沦陷,日军做下了举世皆惊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究竟还要在黑暗中待多久,才能迎来黎明呢?

        魏长旭和苏尧挤在卡车货厢的缝隙间,随着车厢的晃动而身体无意识地颠簸着。现在已经是1939年的春天,他们一路历经千辛万苦,两年前装载文物的火车从南京开出之后,才到徐州就遭到了日本空军的轰炸袭击,幸好火车停靠在了废弃的轨道上,才逃过一劫。过郑州的时候也经历了轰炸,幸好也是有惊无险,没有一点损伤。过了郑州之后又转往西安,后来又转去了宝鸡,因为日军轰炸得厉害,又被迫转移。结果从宝鸡到汉中仅仅一百多公里的秦岭路程,他们走了快三个月。在翻越秦岭的途中,他们遇到过土匪和野狼,几经历险,魏长旭觉得就算是当兵也不过如此了。

        据说其他两路的文物古董也并不是风平浪静,水路去往重庆的那一路,在三峡时差点翻船入江,幸亏在最后时刻有经验的船夫力挽狂澜。转往长沙的那一路也是困难重重,险些遭受日军轰炸,最终决定把文物转往峨眉乐山一带。

        魏长旭他们也是朝入蜀的方向去的,只是他们是从陆路入蜀。

        李白曾有诗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魏长旭本来以为翻越秦岭的山路就已经是够艰险的了,结果到了入川的栈道,他才知道什么叫做蜀道难。

        所谓蜀道实际上就是栈道,是在悬崖峭壁间开凿一个个孔洞,在孔洞内插上石桩或木桩,上面再横铺木板或石板。这种狭窄的栈道承重有限,一辆车最多也只能载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bqduo.cc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