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卷六
第(3/3)页
们的帮助下,拥有数千万钱的财富。因此有人说:“与其出外求官,不如在刀家为奴。”说的就是刀间能通过豪奴致富而又能让他们为他鞠躬尽瘁。
周地的百姓原本就吝啬,而师史尤为突出,他以车运输货物返运赚钱,车辆数以百计,在各诸侯国间往来,无处不到。洛阳地处齐、秦、楚、赵等国的中心位置,穷人在富人家学做生意,常将自己在外经商时间长作为优势而相互夸耀,多次路过家乡也不进家门。因为师史能筹划任用这种人,所以能拥有七千万钱的财富。
宣曲任氏的先祖是督道仓的官吏。秦朝败亡的时候,豪杰们全在争着抢金银珠宝,而只有任氏用地窖储藏粮食。后来,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农民无法种地,米价每石涨到一万钱,任氏靠卖谷发了大财,豪杰们的金银珠宝全都归了任氏,任氏因此而发了财。一般富人都争相比谁更奢侈,而任氏却崇尚节俭,致力于种田畜牧。一般人都争着低价买进田地和牲畜,任氏却专门买贵而好的。任家数代都非常富有。但任氏的家规是,非自家种田养畜而来的物品不吃、不穿,没有做完公事就不得饮酒吃肉。以此为乡里做出表率,所以他很富有,而皇上也很尊重他。
边疆地区开拓之际,只有桥姚获得马千匹,牛二千头,还有羊一万只,粟以万钟计算。
吴、楚七国叛乱的时候,长安城中的列侯、封君要随军出征,需要借贷有利息的钱,高利贷者认为列侯、封君的食邑都在关东,而关东战事胜负未知,没有人愿意把钱贷给他们。只有无盐氏拿出千金,其利息是本钱的十倍。三个月后,吴、楚叛乱被平定。一年之中,无盐氏得到比本金多十倍的利息,因此财力可与关中富豪相匹敌。
关中地区的富豪,大都是田姓人家,如田啬、田兰。还有韦家栗氏、安陵和杜县的杜氏,家产也极为庞大。
以上都是些赫赫有名、与众不同的人物。这些人都不是靠着爵位俸禄收入或是靠着舞文弄法、作奸犯科而致富的,全是靠推断事理,懂得进退取舍、随机应变而赢利,以经营工商末业而致富,靠购置田产务农而守财,以各种强效的手段夺取一切资源,并用法律政令等方式将其维持下去,其变化大概是这样的,所以值得记述。至于那些致力于农、畜、工、虞或商的人,凭着权势和金钱而成为富人,大者能压倒一郡,中者能压倒一县,小者能压倒一乡,这样的事情更是多得不可胜数。
精打细算、勤劳简朴是发财致富的正路,但想要变成富人还必须能出奇制胜。种田务农是笨拙的手艺,而郅氏靠着它富到列鼎而食。卖羊肚儿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而浊氏靠着它富到车马成行。给马治病本是一个浅薄的事,而张里靠着它富到击钟佐食。这些人都是因为心志专一而致富的。
由此可见,致富并没有固定的行业,而财物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事的人能够聚集财富,没本事的人则会破败家财。千金之家可以比得上一个都会的封君,亿万富翁便能与国君一样享乐。这就是所谓的“素封”者吗?难道不是吗?
太史公自序
过去颛顼统治天下的时候,让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主管地理。唐虞统治之时,让重、黎的后代继续职掌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因此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统治时期,程伯休甫便是他们的后裔。周宣王的时候,重黎氏因失去掌管天文地理的职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职掌周史。周惠王与周襄王统治期间,司马氏离开周都,去了晋国。后来,晋国的中军元帅随会逃往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开周都到了晋国之后,司马氏族人分散各地,有在卫国的,有在赵国的,有在秦国的。在卫国的一支中,有人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一支中,有人以传授剑术而名声显扬于世,蒯聩就是这一支的后代。在秦国的一支有叫司马错的,曾与张仪争论国事,于是秦惠王派他率兵攻打蜀国,攻取蜀国后,就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的孙子司马靳,侍奉武安君白起。少梁当时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在长平的士兵,回国后他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葬于华池。司马靳的孙子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铁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的时代。蒯聩的玄孙司马卬,曾做过武安君的部将,并率军攻占朝歌。诸侯分封为王的时候,司马卬被项羽封为殷王。汉王刘邦攻打项羽之际,司马卬归降汉王,汉朝廷将殷地改置为河内郡。司马昌的儿子是司马无泽,司马无泽担任汉朝的市长。司马无泽的儿子是司马喜,司马喜担任五大夫,他们死后都葬在高门。司马喜的儿子是司马谈,司马谈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拜唐都为师学习天文,拜杨何为师学习《易经》,拜黄子为师学习道家学说。太史公于建元至元封年间为官,他担心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固执谬论,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要义:《周易?系辞》中说:“天下人的追求相同,而具体的思虑却多种多样;实现的目标相同,而采取的手段却大相径庭。”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致力于如何治世,只是各家的说法不同,有明白的,也有的不明白的地方罢了。我曾私下研究过阴阳家的方术,发现它夸大吉凶祸福的预兆,有很多的禁忌避讳,使人感到拘束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四季运行顺序的论述,是不可丢弃的。儒家的学说广博但缺少纲领,劳力却很少有功效,因此该派的主张难以全部遵从;然而它所制定的君臣父子之礼,明确的夫妇长幼之别,是不可改变的。墨家学说俭啬而难以遵从,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照办,但它关于加强农业生产,节省财政支出的主张,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主张严刑酷法却刻薄少恩,但它确定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感到拘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弄清了名与实的关系,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的规律,使万物得以自足。道家是依据阴阳家有关四季运行顺序的学说,吸收儒、墨两家的长处,撮取名、法两家的精要,随着时势转移而转移,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的风俗,处事立世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又容易把握,办事少而功效多。儒家则不同。他们将君主视为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而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而臣下随从。这样就使得君主劳苦而臣下却安逸。再说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和贪欲,不耍花招,将这些放在一边而用儒术治理天下。过于劳神就会精神衰竭,过度劳力就会身体疲惫,身心过于劳累,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存,那是不可能的事。
阴阳家觉得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各有宜、忌的规定,顺应规定就会昌盛,违背规定不死则亡。这未必是正确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感到拘束而多有所畏惧”。春季萌生、夏季成长、秋季收获、冬季储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不顺应这个法则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因此说“四时运行的顺序是不能丢弃的”。
儒家以《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艺”为准则,而“六艺”的本文以及释传数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也不能弄通其中的学问,有生之年也无法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广博但缺少纲领,劳力却很少有功效”。至于制定了君臣父子之礼,明确了夫妇长幼之别,是哪一家都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亦崇尚尧舜之道,谈论到尧舜的品德行为时说:“堂口只有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级,用茅草搭房顶而不加修剪,采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用土簋盛饭吃,用陶铏盛汤喝,吃的是粗饭,喝的是藜藿做的野菜汤。夏天穿葛衣,冬天穿鹿裘。”墨家的人为死者送葬,只用一副只有三寸厚的桐木棺材,送葬者哭丧却不能过于哀痛。教给人民这样的丧礼,必定将此视作给万民做表率。假使天下人都照这么做,那就没有贵贱尊卑的区别了。时代不同了,时势变化了,人们的事业必定不会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墨家学说的要旨是加强农业生产,节省财政支出,这的确是使得人给家足的办法。这是墨家学说的长处,是哪一家都不能废弃它的。
法家不分亲疏远近,不别贵贱尊卑,凡事一律依照法令来决断,这样就把亲近亲属、尊敬长辈的伦理断绝了。这些手段可当作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能长期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少恩”。至于法家使主尊贵,使臣卑下,使上下职责明确,不得互相逾越的主张,是哪一家也不能更改它的。
名家苛细烦琐,纠缠不清,不识大体,使人不能反思其真实内容,一切取决于名称,却舍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感到拘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至于按照名称来考察实际内容,为求名实相符而对名与实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不为”,其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却难懂。其学说以虚无为根本,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道家学说认为事物没有一成不变之势,没有固定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究万物的情理。不抢在物情之先,也不落在物情之后,所以能够当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要随着时势而定;有度而不恃度,要随着万物而合。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功业之所以不朽,就在于牢牢守着顺应时势变化的原则。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应自然是国君治国的总纲”。群臣就位,君主应让他们各尽其才。实与名相符者,叫做“端”;实与名不符者,叫做“窾”。不听信空话,就不会产生奸邪之事,也自然分得清贤与不肖,看得出黑与白。关键就在于运用了,只要肯运用,什么事都能办得成。这样就合乎大道的一派混混沌沌的境界。光耀天下,重又返归无名。举凡人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精神,精神则寄托于形体之中。过于劳神就会精神衰竭,过度劳力就会身体疲惫,形、神脱离就会死亡。死了的人不能复生,是因为形、神脱离后便不能复合了,所以圣人重视这一点。由此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不先让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安定下来,却奢谈“我有办法治理天下”,怎么能做到呢?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治理民间的事务。太史公有个儿子名叫司马迁。
司马迁在龙门出生,曾于黄河的北边、龙门山的南边过着耕田畜牧的生活。他十岁时便能诵读古文了。从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一带,登会稽山,探禹穴,观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于齐、鲁两地的都会讲学,考察孔子遗风,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在鄱、薛、彭城遭到困厄,路过梁、楚之地回到家乡。这时司马迁出仕做郎中,奉命出使向西征讨巴蜀以南的地区,往南攻略邛、笮、昆明等地,之后回来向朝廷复命。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办汉朝的封禅大礼,而太史公此时滞留在洛阳,不能亲身参与整个过程,所以心中愤懑,发病将死。他的儿子司马迁正好出使归来,在黄河、洛水之间与父亲相见。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低声哭道:“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际便显功扬名,职掌天文。后世中道衰落,如今将会断绝在我手上吗?如果你能继续做太史,就接续了我们的祖业。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大礼,而我不偏偏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后,不要忘记我想要完成的著述啊。再说孝道是从奉养双亲开始,进而侍奉君主,最终落实在立身扬名。靠扬名后世来使父母显耀,这是最重要的孝道。天下人都称颂周公,说他能论述并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公、召公的风尚,表达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再推到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周族的始祖后稷。周幽王、周厉王之后,王道衰败,礼乐衰微,孔子编辑整理了旧典籍,修复振兴了被破坏、被废弃的礼乐,论述《诗》、《书》,写《春秋》,学者至今都在效法他。自鲁哀公十四年有人捕获麒麟以来至今四百余年,诸侯国相互兼并,各国史书丢弃散尽。方今汉朝兴起,四海统一,明主、贤君、忠臣、为道义而死之士辈出,我身为太史都没有对这些人加以论评记载,废弃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深感惶恐,你可要记住啊!”司马迁低头流着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细论撰先人所整理的史料旧闻,不敢有缺漏。”
太史公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连缀汇集国家的藏书。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后,正值汉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冬至,汉朝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宣布实施新历法,诸神接受太初历。
太史公司马迁说:“先父说过:‘自周公去世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盛世,整理《易传》,接续《春秋》,论述《诗》、《书》、《礼》、《乐》本义的人吗?’意思就在此时,在此时吧!我又怎么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道:“过去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讲:‘周朝王道衰退废弛后,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讨厌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其政治主张不能被采纳,道义无法实行,便在《春秋》中褒贬评定了发生在二百四十二年间的事情,想以此作为天下人评判是非的准则,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昏乱的诸侯,声讨为祸的大夫,为达成王道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记载论述那些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史实,这样说明就更加深切透彻了。’《春秋》这部书,往上阐明三王的治道,向下辨别人事的纪纲,明辨嫌疑,判断是非,论决犹豫不定的事,褒扬善的贬斥恶的,尊重贤才,鄙视不肖之人,使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断绝了的世系得以继续,补救衰敝的事业,振兴废弛的一切,这是最重要的王道。《易》记载论述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长于说明变化;《礼》规范人伦,所以长于教人行事;《书》记述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辅佐政治;《诗》记录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描述风俗;《乐》是论述音乐创作的经典,所以长于论述和谐;《春秋》论辩是非,所以长于处理人事。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规范人的言行的,《乐》是用来启发人心平和的,《书》是用来述说往昔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人间情意的,《易》是用来讲述万物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阐明人间道义的。平定乱世,使其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能比《春秋》更切实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中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聚散离合都在《春秋》里面。在《春秋》一书中,记载了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掉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住自己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中原因,都是因为他们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所以《易》中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它的发展渐进已有很久了’。因此,国君不可不知《春秋》,否则就会连谗佞小人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臣贼子紧跟在后面也发觉不了。大臣不可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固守常规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遭遇变故时不知如何灵活处理。做人的主君、父亲若不通晓《春秋》大义,必定会蒙受最恶的名声。做人的臣子、儿子若不通晓《春秋》大义,必定会陷于因篡位杀上的罪恶而被杀的境地,蒙受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只因为不通晓《春秋》大义,所以蒙受众人的无端谴责却不敢推卸罪名。不明白礼与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君不像君就会被臣子冒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像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罪行。把天下最大的罪名加在谁身上,就只能接受而不敢推卸。因此《春秋》这部书,是礼与义的根本之所在。礼是在没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施行制裁;法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但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所处的时代,上没有圣明的君主,下得不到任用,所以他才撰写《春秋》,流传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与义,被视为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您上遇到圣明的天子,下能当官任职,万事俱备,而且全都各得其所,先生所要撰述的、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嗯嗯,不不,不全然是这么回事。我听先父说过:‘伏羲最为纯朴忠厚,创造了八卦。尧、舜统治时期国力强盛,《尚书》中有所记载,礼乐是从那时兴起的。商汤、周武统治时期国运昌隆,诗人便作了很多歌颂的诗。《春秋》褒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盛德,褒扬周王室,并不仅仅是讽刺讥斥。’汉朝兴建以来,到当今英明的天子得到祥瑞征兆,举行了封禅大礼,改订历法,更换服色,受天命泽被苍生,海外不同风俗的国家,辗转几重来到中国边关,请求进献礼品、朝见天子的外国使臣不可胜数。我与百官们竭力颂扬圣德,仍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再说人才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国君的耻辱;国君圣明而功德得不到广泛传扬,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若我在担任太史令时,放弃天子的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将功臣、世家、贤大夫们的功业埋没而不予著述,那就是违背先父的遗言,罪过实在太大了。况且我只是缀述旧事,整理世代相传的资料,并非所谓的著作呀,而您把这个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太史公开始论述编写所得的文献和资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李陵之祸,被囚于狱中。于是喟然而叹:“这是我的罪过啊!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毁伤了没有用了。”于是退而深思:“《诗》、《书》含义隐晦而言辞简约的原因,是作者想要表达心中的思虑。过去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在陈、蔡遭遇困厄,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成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而论述了兵法;吕不韦被流放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才写下《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为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郁结,没有通畅表达的渠道,因而才追述往事,思考未来。”于是终于下决心叙述陶唐以来直至武帝获得麒麟那一年的历史,一切从黄帝开始。
缅怀以前黄帝以天地为纲纪,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的帝王前后相继,各自制定法度;唐尧让位给虞舜,虞舜也不以此自居;赞美这些帝王的丰功伟绩,使其万世流传。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禹治水的功劳,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恩德留给后世子孙;夏桀荒淫骄横,所以被放逐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契建立商朝,传位到成汤时立国;太甲被放逐桐宫,他能改过从善,是阿衡伊尹功德无量;武丁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纣王无道,诸侯就不再朝见他。作《殷本纪》第三。
弃发明了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无量;武王在牧野伐纣一战,安抚了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乱暴虐,丧失了酆、镐二京;王室日益衰微,直至赧王,周室宗庙的祭祀在洛邑断绝了。作《周本纪》第四。
秦人的先祖伯翳,曾辅佐过大禹;秦穆公思义,祭悼秦国在殽山一战中死去的将士;秦穆公死后用活人殉葬,国人写了《黄鸟》一诗诉说了替殉葬者惋惜的哀伤之情;昭襄王开创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将六国兼并,销毁兵器,将其铸为钟,希望消止战争,尊号为始皇帝,他靠着暴力耀武扬威,二世承受国运的时间不长,子婴投降成了俘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无道,豪杰纷纷起来造反;项梁出兵反秦,项羽接续;项羽把宋义杀了,解救了赵国,得到诸侯拥护;可他诛杀了子婴,背弃怀王,遭到天下人的责难。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暴虐,汉王建功立德;在蜀、汉地区发愤,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奠定帝业,天下安定后,又改革制度,移风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逝,吕氏众人施政使百姓不悦;吕后不断加强吕禄、吕产等人的权力,诸侯密谋要把他们拿下;吕后杀害了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朝中大臣惶恐,终于发生吕氏宗族覆灭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立,惠帝死后帝位由谁继承无法明了,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天下人心服;文帝废除了肉刑,开通了水陆要道,广施恩惠,死后被尊称为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王骄纵放肆,吴王率先起兵叛乱,朝廷平叛,七国先后服罪,于是天下安定,太平富裕。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朝兴起五世,在建元年间最为兴隆,天子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行封禅大礼,修订历法,改变服色。作《孝武本纪》第十二。
夏、商、周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根据谱牒和古代文献,进而大略地推断,作《三代世表》第一。
周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道衰落,诸侯各自为政,《春秋》记载不全;而谱牒只记概要,五霸又更替盛衰,为了解周朝各诸侯国的先后关系情况,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诸侯国的陪臣执政,强国的国君竞相称王,到了秦王嬴政,终于吞并各诸侯国,收回了六国的封地,独享尊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皇暴虐,楚人陈胜发难,项氏自乱反秦阵营,于是汉王仗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易其主,事情繁乱,发生了很多变故,因此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自从汉朝兴建,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废立封削的情况,当时的谱录记载不明,主管官员也无法继续记下去,但可根据其世系推知其强弱的原因。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高祖刚取得天下的时候,辅佐他创业的开国元勋,都得到剖符封爵,子孙后代得以世袭官职,有的已经分不出嫡庶,也有的竟至被杀、被废而失爵绝祀。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间,对功臣、宗属增封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向北面攻打强大的匈奴,向南面诛讨勇猛的越人,因为征伐四方蛮夷,所以不少人因军功而封侯。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国日益强大,吴、楚等七国合纵,诸侯子弟众多,无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子弟为侯,致使各国势力日益削弱,而德义都归于朝廷。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家有贤相良将,可做民众的表率。我曾看到汉朝兴起以来各将相名臣的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政绩,对不贤者则明其恶迹。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礼,有所增减而各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以使礼贴近于人的情性、通于王道为准则,所以礼根据人情而加以节制,减掉那些繁文缛节,又顺应了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音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从《雅》、《颂》之乐兴起时,人们就已喜爱郑、卫之音,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人情被音乐所感发,那远方异俗之人也会来归附。模仿已有的《乐书》来历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作《乐书》第二。
没有军队国家就不能强大,不施德政国家就不会昌盛,黄帝、商汤、周武王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亡,对此怎能不慎重呢?《司马法》传世已经很久了,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都能继承并有所发扬,切合近世的需要,极尽人事的变化。作《律书》第三。
律处于阴而治阳,历处于阳而治阴,律历紧密联系交替相治,其间不允许有丝毫差错。原有的黄帝、颛顼、夏、商、周五家的历书各有不同,只以太初元年所颁发的历法为是。作《历书》第四。
占星望气的书,混杂了许多吉凶福灾的内容,荒诞不经;推究它的文辞,考察它的应验程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综合历来的史实,并依次验证天体运行的轨度而加以论述。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而做了帝王了,就不可轻易举行封禅大礼这样的符瑞之事,如果举行的话,那一切神灵都要祭祀到。追溯对名山大川诸神的祭祀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川都得以安宁;等到建立宣防宫的时候,沟渠更被疏浚。作《河渠书》第七。
钱币的发行,是为促进农商之间的贸易;但物极必反,竟发生了玩弄智巧、兼并膨胀、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的事情,以至于放弃农业生产而去经商。作《平准书》来观察时事的变化发展,这是第八。
太伯为能让季历继位,逃到江南蛮夷之地避居,文王、武王才得以兴起,发展古公亶父的王业。阖闾杀了吴王僚而自立,降服楚国;夫差将齐国打败,逼杀伍子胥并以革囊盛他的尸体;夫差还听信伯嚭的话而亲近越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赞美太伯让位的美德,作《吴世家》第一。
原来被封在申地的吕氏日益衰弱,起初尚父微贱,终于投奔西伯,当了文王、武王的老师;他的功劳居群臣之首,长于变化莫测的韬略;当他头发已经斑白的时候,受封于齐地,以营丘为都,成为齐国始祖。齐桓公不违背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的盟约,事业因此昌盛,多次以霸主身份会合诸侯,功绩显赫。田恒与阚止争宠后,姜姓齐国便瓦解灭亡了。赞美尚父的宏伟韬略,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和部属无论对周朝是依顺的,还是违抗的,周公都对这些人施以安抚;他致力于礼乐教化,天下人都响应附和;辅佐成王,使诸侯听命于周室。隐公、桓公之际争权夺位的事却屡屡发生,这是什么风气呢?只因三桓争强,鲁国也因此而衰败了。赞美周公旦作《金縢》的高贵品质,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灭掉商纣后,天下尚未安定他便去世了。成王当时年幼,管叔、蔡叔担心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反叛,于是召公以其高德的感召率先支持周公,维持了王室的团结安定,确保了周公东征的胜利,使东方安宁。由于燕王哙禅位,才造成祸乱。为赞赏《甘棠》诗篇的思想内容,作《燕世家》第四。
管叔、蔡叔辅佐武庚,想要使商朝旧地安定下来;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不服,周公便杀了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立誓要为成王效忠,文王的妃子太任生育了十个儿子,周室因宗族繁盛而强大。为赞许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嗣延继不绝,舜、禹为此而愉悦;他们的德行美好清明,后嗣得以继承其功业。历代享受祭祀典礼,到了周朝时,封给舜、禹的后裔陈国、杞国,后被楚国所灭。后裔田氏又在齐国兴起,舜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作《陈杞世家》第六。
从收容殷朝的遗民起,康叔开始得到卫国封邑。周公为了让他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写了《酒诰》、《梓材》等辞来劝诫他。到卫公子朔出生的时候,卫国开始不安宁;南子憎恶卫太子蒯聩,结果造成儿子与父亲的名分颠倒。周朝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日渐强大,卫国因为弱小,国君角反而是最后亡国的。赞美《康诰》这篇文章,作《卫世家》第七。
可叹啊,箕子!可叹啊,箕子!你正确的意见得不到采纳,反而被迫害,于是装疯为奴。武庚死后,周天子封微子于宋地。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受伤,他的行为又能得到哪位君子称道?宋景公有自谦爱民的品德,因此荧惑(即火星,荧惑守心的天象在古代被视为大凶之兆,因心宿二象征帝王,若火星在心宿二附近停下或是逆行,则被视为侵犯帝王,占星学指其为“大人易政,主去其宫”,帝王恐有亡故之灾)也退行了。剔成暴虐无道,宋国灭亡。赞美微子向太师求教,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去世之后,叔虞在唐地封邑。有君子讥讽晋穆公为儿子取名不当之事,终于晋朝让曲沃武公继承了。献公宠爱骊姬,结果酿成祸乱殃及五世;重耳不得志而发愤图强,最终威震诸侯。后来六卿专权,从此晋国衰亡。赞美文公因立下功劳而得到天子赏赐的珪玉鬯酒,作《晋世家》第九。
重黎创业,吴回继承;到了殷朝末年,有记载鬻子为楚国始祖的谱牒出现。周成王将熊绎封为楚子,后来王位由熊渠继承。楚庄王贤明,又使陈国复国了。赦免了郑伯的罪过,又因华元的话而从宋国退兵。楚怀王客死于秦,子兰怨恨屈原,由于楚君喜欢阿谀奉承,相信谗言,终于被秦吞并。赞美楚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的儿子被封在遥远的南海,他文身断发,成日与鼋鳝相处,守在封禺山,主持大禹的祭祀。句践被夫差所困,受到夫差的侮辱,于是对文种、范蠡信任重用。赞美句践虽为夷蛮之族,却能修养自己的德行,消灭强大的吴国而尊奉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东迁,是听了太史的建议。等到庄公派兵侵犯周土,收割周人的庄稼,便受到周天子与臣民的非议。权臣祭仲被宋国胁迫着乱立国君,造成郑国长期的内乱。子产施行仁政,后世人都称赞他的贤明。三晋都来侵犯征伐,郑国终于被韩国吞并。赞美郑厉公救驾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能养良马使得造父扬名。赵夙侍奉晋献公,赵衰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终于成为晋国辅臣。赵襄子被困受辱,却生擒了智伯。主父被臣子围困,掏雀充饥,最后竟活活饿死。赵王迁邪恶淫乱,贬斥迫害良将。赞美赵鞅子平定周王室之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毕万在魏国封爵,卜官早就推算出来他的后代必会昌盛。等到魏绛羞辱杨干的时候,戎翟也跑来与魏国求和。文侯对仁义甚是仰慕,便拜子夏为师。惠王骄傲自大,结果被齐国、秦国两国征伐。安釐王怀疑信陵君,因此诸侯国疏远魏国。魏国最终被秦国所灭,魏王假沦为小厮。赞美魏武子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常积阴德,才得以保护孤儿赵武,使他重振亡国,使被废的人得以再立,晋人尊崇他。韩昭侯显名于诸侯,他重用申不害。韩王怀疑韩非而不重用他,秦国便攻袭韩国。赞美韩厥辅佐晋君,匡正周室之赋,作《韩世家》第十五。
田完子为避难出逃到齐国,相继五世暗施恩惠于齐国百姓,齐国人都歌颂他的事迹。田成子夺取齐国政权,田和成为齐侯。齐王建听信奸计,将齐国迁于共。赞美齐威王、齐宣王能拯救乱世而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然衰落,诸侯恣意自行。仲尼痛感礼崩乐废,因而努力钻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重返盛世,孔子在著述中,为天下人制定礼仪和法度。使“六艺”的纲纪流传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纣无道而汤、武兴起,周朝无道而《春秋》一书问世。秦朝无道,陈涉首先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起义,各路军队风起云涌,终于秦国被灭。天下人亡秦之端,始于陈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汉王登上成皋台,才使薄氏有幸得到宠幸。窦太后被迫去了代国,窦氏家族才得到荣华富贵。栗姬仗势骄横,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而当上皇后。陈皇后过于娇贵终至失宠,卫子夫被另立为皇后。赞美卫子夫美好的德行,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高祖用诡计在陈地抓住韩信;越、楚一带的百姓剽悍轻捷,于是高祖封其弟刘交当楚王,建都彭城,以加强对淮、泗地区的统治,使其成为汉朝的宗属国。楚王刘戊因与人合谋反叛的阴谋败露而自杀,刘礼接了他的班,继续做楚王。赞美刘交辅佐高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起兵反秦,刘贾加入他的行列,后来被英布袭击,丢掉了他的荆、吴之地。营陵侯刘泽派人游说吕后,后被封为琅邪王;他被祝午诱骗,轻信了齐王的话,前往齐国结果不得归还,便用计离开齐国,西入关中,又遇上迎立孝文帝这件事,于是获封燕王。当天下尚未安定的时候,刘贾、刘泽因为是高祖的同族兄弟,而成了汉朝的藩王,皇上的辅佐之臣。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太平后,高祖的亲属所剩无几。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被封为王,镇守东部国土。齐哀王擅自兴兵,是因为对吕氏众人把持朝政感到愤怒,由于其母舅驷钧粗暴乖戾,朝中大臣不拥立其为帝。厉王和姐姐私通,因主父偃追查,厉王被迫自杀。赞美悼惠王刘肥是天子的左膀右臂,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军围汉军于荥阳,双方相持三年;萧何镇守山西,推算着人口,向前方输送兵员,不断供给粮食,使百姓爱戴汉王,而不愿为楚王效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与韩信一起将魏地平定,又打败赵国,攻占齐地,削弱了楚的势力。继萧何之后担任汉相国,凡事不作变革,百姓得以安宁。为赞赏曹参不夸耀功劳和才华,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决策于帷幄之中,无形之中制胜于敌,子房谋划军事,没有机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致力于从易处着手解决难事,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高祖采用了他的六出奇计,使诸侯归附于汉;消灭吕氏众人之事,陈平是主谋,终于使王室安定,国家太平。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吕氏众人勾结,阴谋削弱皇室,周勃在铲除吕氏众人的问题上,背离常规而深通权变之道;吴、楚七国谋反,周亚夫驻军于昌邑,以控制齐、赵之军,放弃了求救的梁王来牵制吴、楚。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吴、楚七国谋反,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保卫汉室,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受宠夸耀功劳,几乎遭到杀身之祸。赞美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后,皇亲们融洽和睦,或大或小的诸侯皆为京师的屏藩,各得其所,僭位而自立为天子的事逐渐减少。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本朝天子的三位皇子被封为王,个个文辞典雅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生于末世的人大都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两兄弟却崇尚仁义,让出君位,双双饿死,天下人称赞他们的美德。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到管仲的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到晏子的辅佐而兴国。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使百姓自化于善,清净使百姓自归于正。韩非揣度人情物理,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以来帝王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使其发扬光大。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没有信、廉、仁、勇这四项品格,就不能传授兵法、讨论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对内可以修身,对外可以应变,君子认为这就是兵家之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楚平王的太子建遇到谗毁,祸及伍奢,长子伍尚为救父而死,次子伍员被迫逃往吴国。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德,三千弟子振兴其业,后来都成为师傅,教导世人尊仁行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离开卫国到了秦国,能施展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强大称霸,后世还继续遵循其法度。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人都担忧如果连横,秦国将贪得无厌,而苏秦能保存诸侯的利益,约定用合纵来抑制秦国的贪婪强横。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已经合纵,而张仪通晓合纵的主张,所以懂得针锋相对,瓦解了已经联合起来的诸侯的合纵。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称雄于诸侯,是由于樗里、甘茂献上良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席卷山河,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臣服于秦王,是魏冉的功劳。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面攻占楚国的鄢、郢,北面摧毁赵国的长平守军,进而包围赵都邯郸,武安君白起是统帅;击败楚国,灭掉赵国,是因为采用了王翦的计谋。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家、墨家的著作,阐明礼义的纲纪,断绝梁惠王逐利的念头,论述往世兴衰的原委。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喜爱招待门客、贤士,士人纷纷来到薛地,为齐抵御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听信冯亭之言为一时之利而争上党之地,为解邯郸之围亲自赴楚救赵,使赵王得以再次称雄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身为富贵者而能尊重贫贱者,身为贤能者而能屈就不肖者,只有信陵君能够做到如此。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冒着性命危险,终于救其主逃离强秦,使游说之士向南投奔楚国,这是由于黄歇的忠义所致。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受魏齐的侮辱,却扬威于强秦,让出相位给贤能的人,范雎、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作《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身为主将能施展自己的谋略,联合五国军队,为弱小的燕国报了曾受强大的齐国侵凌之仇,洗雪了燕国先君的耻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强横的秦朝廷上直抒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效忠其君,将相二人不计个人得失,名声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湣王丢掉临淄后逃到了莒邑,只有田单以即墨为据点打败敌军驱逐燕将骑劫,才保住齐国的江山。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以巧妙的说辞解除邯郸围城之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能尽自己的志趣为乐。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创作文辞来对君主进行讽谏,用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骚》体现了这样的主题思想。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与子楚交好,使各诸侯国的士人争相为秦效力。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沫用匕首胁迫齐桓公,使鲁国收回失去的土地,也给了齐国表现其守信的机会;豫让守义,一心为主人智伯报仇而无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够制定明确的计划,顺应时势促进秦国的发展,终于使秦国得志于海内,统一天下建立帝国,李斯实为主谋。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国开拓疆域,增聚民众,在北面击败匈奴,据黄河充当要塞,依山岭修筑长城,巩固边防,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平定赵国,保常山以扩张河内,削弱项王的势力,在天下树立起汉王的威信。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魏豹收拢西河、上党的军队,跟随高祖直到彭城;彭越在梁地扰乱楚军后方以困扰项羽。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占据着淮南之地而叛楚归汉,汉王通过他劝说楚大司马周殷前来投降,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逼困汉军于京、索,韩信攻下魏、赵,平定燕、齐,三分天下,汉占二分,奠定了消灭项羽的基础。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两军相持于巩、洛,而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又断绝了楚军的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项王,齐军在城阳牵制项羽,使汉王得以乘机攻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城野战,获功回报,樊哙、郦商是最卖力的战将,他们不仅随时听从汉王的差遣,还常救汉王于危难之中。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天下初定的时候,文治还没有体统,张苍担任主管,统一度量衡,编定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游说通使,联络诸侯;使诸侯都来亲附于汉朝,做汉室的藩属辅臣。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详细了解秦楚之间的事情的,只有经常跟随高祖出征平定诸侯的周緤。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迁徙豪强大族,定都关中,与匈奴和亲;制定朝廷礼仪,接下来是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刚戾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的一代名臣;栾布不因威势所迫而背叛死者。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尽管冒犯君威也敢于强谏,为使主上言行合乎道义,而不顾自身安危,为国家设计长远的方案。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遵循法律不失大节,称道古代贤人,以增长君主之英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为人诚朴宽厚,仁慈孝顺,不善言辞,敏于行事,一生谦恭,堪为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恪守节操,恳切耿直,义气足以称得上清廉,行为足以激励贤能的人,担任要职而不徇私舞弊。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行医,为医家所尊奉,他的医术精细高明,后世人继承了他的医术,不能改易,而仓公的医术可谓接近扁鹊之术了。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被削夺王爵,其子刘濞被封为吴王,正逢汉朝初定天下,命他镇抚江淮一带。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叛乱的时候,皇亲贵族中只有窦婴有贤能且喜好士人,因此士人们都去投奔他,他率军守在荥阳以抵抗叛军。作《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足以应付近世的事变,宽厚足以得到人民的好感。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抗敌,爱护士卒,号令简易,将士们衷心地服从于他。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以来,匈奴常成为中原的祸害,为了解他们强弱的情况,设防或是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出兵偏僻的边塞,收复河南之地,攻破祁连山,打通了去往西域各国的道路,摧败北方匈奴。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刘氏宗室在奢侈浪费方面争高低,只有公孙弘以节衣缩食为百官做出表率。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平定中原以后,赵佗使杨越安定,保卫南方,向汉朝纳贡称臣。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国叛乱的时候,东瓯人斩杀了刘濞,守住封禺山,终为汉朝的臣民。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的旧部败散于辽东地区,朝鲜王满收容了这些逃亡百姓,把他们聚集在海东,以安定真藩等部,他们保卫边塞而成为汉朝的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西南,经过夜郎,邛、笮之地的君主请求成为汉朝内臣,并接受朝廷派来的官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子虚赋》之事、《大人赋》之话,深得君主喜欢,虽然文辞华丽浮夸,但其旨意在于讽谏,倾向于无为而治。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高祖封少子刘长为淮南王,镇守江、淮之南,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依理办事的官吏,不夸功逞能,百姓对他们没什么称赞的地方,他们也没什么过失行为。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只要他端正衣冠立于朝廷,群臣中没人敢虚言浮夸,汲长孺刚正庄重;郑庄喜好举荐贤人,被人称为长者,为人慷慨有节操。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去世后,即便在京师,也没有人重视学校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年间,文教事业兴盛。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人们多不务农桑而行巧诈之术,作奸犯科,玩弄法律,善人无法感化他们,只有一律依法严厉惩治才能使他们收心,老实遵守社会秩序。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与大夏通使之后,西方极远处的蛮族,伸长脖子向内地望着,想观瞻中国文明。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危难之中,济人于贫困之中,这是仁者的美德;为人不失信用,不背诺言,这是可取的义者行为。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欢愉,脸色和悦,同时能得到君主的亲近,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美色招人喜爱,也由于他们在技能上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权势,上下都没有羁绊,没有人能加害他们,是由于他们善于用道。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的占卜者,根据不同的风俗而施展各自的技能。想要总览他们的要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的方式各有不同,四方蛮夷卜筮风俗也是各异,但都是以卜筮来判断吉凶祸福。大略考察了卜筮的要点,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也不妨害其他人,选择时机做买卖以求增加财富,智者也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一些启发。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大汉王朝承继五帝的遗风,接续中断了三代的大业。周朝王道衰微之后,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烧毁《诗》、《书》,所以在明堂的石室金匮里的玉版书籍都散失了。汉朝兴起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著述军法,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文质兼优的人逐渐被起用。《诗》、《书》不断地在各地被重新发现。自曹参举荐了专讲黄老之道的盖公后,贾生、晃错发扬申不害、商鞅的学说,公孙弘因懂得儒术而显贵,百年之间,天下已发现的遗文、旧事无不汇集于太史府。太史公父子相继执掌了这个职务。先父说:“呜呼!我想到先人曾职掌此事,扬名于唐虞时代,直到周朝,再次职掌此事,所以司马氏世代主持天官之事。难道要中止在我这儿吗?敬记在心,敬记在心啊!”于是我网罗搜集天下散失的旧闻,对帝王兴起的事迹刨根究底,了解兴盛衰亡的转变之内在关联,研讨考察其各代君王所行之事,简略推断三代,详细记载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今世,著十二本纪,已按类别排列顺序了。有的处于同一时期,却是不同世系,年代差误不明,作十表。对礼乐的增减,对律历的改易,对兵法的研究,对山川的改造,对鬼神的敬畏,以及天与人的关系,趁其衰败时实行变革,作八书。二十八宿环绕北极星,三十根车辐同集于一个车毂,运转无穷,辅弼之臣与此相似,他们忠信不渝,恪守臣道,以侍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有些人匡扶正义,倜傥不羁,抓住时机使自己立功扬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作序略以拾遗,弥补阙漏,成为一家之言,协调《六经》异传,整理百家杂语,将正本藏于名山,副本留在京都,供后世圣人君子观览。作《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撰述自黄帝以来至太初年为止的史事,共一百三十篇。
记住手机版网址:wap.bqduo.cc